近几年,走进心理咨询室的青少年越来越多,而青少年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,厌学和抑郁。
其实,这两个问题根本上是一个问题,都是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和方向,很多青少年出现问题都是从厌学开始,最后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甚至自残、自杀。
孩子不去上学的结果,和孩子的自我认知、家庭对他的期待、亲子的互动模式、孩子从小到大对学习的感受和体验、对学校的感受和体验,对人际的感受和体验等等方面的原因,都是相关联的。
今天主要分享人际关系和学业压力这两个原因。
在咨询中,很多不上学的孩子反馈说在学校没有朋友,非常孤单,觉得自己被孤立,甚至有些孩子在学校被霸凌。时间久了,进入学校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,所以发展到后来,孩子就没办法再回到学校。
有一些孩子,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了太多家庭的动荡,这个动荡是让人不安稳的感受,所以他们内心渴望稳定的关系。他们进入学校,其实是很渴望获得一份友谊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会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,特别容易妥协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讨好”。比如,当别人向他们释放一些不友好的信号,甚至是在攻击他们的时候,他们也很难说“不”。因为当他们说不以后,可能就会失去这段关系,而因为害怕失去这段关系,他们就用另外一种方式,那就是“忍耐”,去处理那些攻击。但恰恰是他们的“忍耐”,让有些人意识到他们是可以被欺负的,所以校园孤立或者校园霸凌,就这样发生了。到底是怎样的一些经历让孩子们有这样的“动荡的”“不安定”的感受呢?
这其中包括,有些父母自己的情绪状态非常差,喜怒无常。
对孩子来说,无论他做什么,都很难控制互动的结果,久而久之,他也就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了。这些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变得很被动,也就很容易被孤立。
还有孩子会反馈说学业压力太大了,这种情况一般是发生在那些曾经学习都不错的孩子身上。
这些孩子,他们往往深陷两种种情绪中。
第一类孩子他们其实是怀着巨大的内疚。
为什么呢?因为父母对他们实在是太好了,什么都不需要他们做,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学习搞好。而之前他们确实如父母所愿,学习成绩优秀。
可是随着学业难度的不断增加,孩子们发现搞好学业并不容易了,这时候就会面临一个对他们来讲特别难以接受的事情,就是:家人对我那么好,唯一要让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学习好,可是我却做不到了。
这时孩子就产生了巨大的内疚。
而这个巨大的内疚让孩子没有办法进入课堂,进入课堂→做不到成绩优秀→会让别人失望→引发内疚,孩子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。
我们可以想想,这个“别人”都有谁?也许包括老师,当然一定也包括了家长。
第二类,有一些孩子,他们不去上学,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愤怒。
什么样的愤怒呢?从小到大你们就只盯着我的学习,什么都不让我干,不允许我有自己的主见和行动。
但是等孩子到了青春期,他更有主见,更有力量了。他要跟家长对着干,要让家长体验到挫败感,要让家长感受你们投射在我身上的企图是达不到的,他有强烈的愤怒,于是他就不去上学了。
说到这里,我们会发现,不上学不是态度问题。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,当孩子不去上学了,这个孩子可能已经有很多的创伤。
我们要去协助孩子,转化他的创伤,帮助他们发展出一个新的自我,来面对他们的未来,人际关系或者学业发展,而这是需要一些时间的。不是像有一些家长所期待的,做个三五次咨询,孩子就能重回学校。
现实恰恰是,这类青少年的个案,常常是需要长程的咨询。
最后我也想对家有不上学的孩子的家长说:如果我们不能放下那个“迅速要要孩子上学”的期待,孩子的改变发生起来就会非常地慢。
如果孩子对家长充满了愤怒,那他就继续对抗,因为他知道你想让他去上学。
有的孩子也会因此拒绝接受咨询,或者他接受咨询,但就是不去上学。
假如说孩子对家长充满了内疚,但是家长又着急让他去上学,那孩子的内疚就很难放下,和孩子工作起来也会非常困难。
所以如果一个孩子已经不上学了,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就要把注意力从“他要回去上学!”这件事情放到“孩子他这个人到底怎么了”?“我是不是真的了解我的孩子”?“孩子他到底遇到了怎样的困难”?“他的自我现在到底发展到了哪个阶段”?
我们要把注意力从“上学和学习”这样的一个点,扩大到“他这个人到底是怎么了”这样更全面和更丰富的层面上,才能更理解孩子,走进孩子的内心,帮助他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