沟通经常是这样的,你觉得重要的事情,孩子觉不重要。比如大人都觉得学习很重要,但孩子觉得成绩高一点低一点无所谓,怎么催他他也不学让父母很头疼。又比如说孩子觉得小朋友之间那些恩怨情仇很重要,可是你听起来又觉得他为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,浪费精力,没必要。
今天我们就讨论这种情况,同一件事孩子跟我们父母的认识不一致,甚至做出来相反的判断。这时候我们除了直接否定他,还可以怎么办?
说到这一点,我理解很多父母有时候真的是心累,孩子缺乏人生经验,很多事情大人能看到孩子看不到的,但孩子很坚持自己的看法,怎么说都说不通。这比单纯的感受不一致要严重得多。像苹果的味道是甜还是酸,他有自己的感受没问题。
但比如说大冷天的孩子要吃冰淇淋,我们大人知道吃冰淇淋会肚子痛,但是父母不知道那怎么沟通?肚子痛都还是小事,有的事情比肚子痛严重得多。但是孩子他认识不到,就比如说学习,大人知道学习很重要,可那些刚上小学的他不理解为什么学习很重要。人家现在有吃有喝生活乐无边,你跟他说未来的就业形式,竞争压力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。
再比如说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性行为的后果也缺乏认识,父母知道很严重,可是孩子不在乎,轻松地说,怀孕了就去做个手术。
想一想父母遇到这种情况,心有多累。有时候很多事情,孩子的生活经验、认知能力跟成年人是有差距的,双方认识不一致的时候,成年人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,我们看到的才是对的。你小孩子懂什么?你还是得听大人的话,不然以后有你吃亏的。可气的是孩子就是不听。
当意见不同的时候,我们常用的方法叫做矮化对方的经验。
我们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,让对方的经验显得不重要,不值一提。比如说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?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。这都是在矮化对方的例子。
我们来看看这种沟通的效果怎么样呢?
孩子:我不想去上学,我觉得每个同学都讨厌我。
妈妈:不会的宝贝,没有人讨厌你。
孩子:他们就是讨厌我,还有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,一边说一边看着我笑。
妈妈:怎么会?你想太多了吧?看着你笑,不一定是说你的坏话呀。
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用一个人的认识来碾压另一个人的认识,你看到的是不对的,我是大人,我告诉你什么是对的,但这样的效果往往不理想。
我们以为说的很明白了,但结果没过多久,孩子又回到自己的想法。父母说不是的,他说就是的,父母说真的不是,他说真的就是。最后父母崩溃了,说:闭嘴,你按照我说的做就可以了。
孩子是闭嘴了,可是他心里还是不服。所以用这样的方式,其实是没有办法真的帮到孩子的。不但帮不到,还会形成亲子之间的对立。
接下来分享给大家的一种沟通方法叫做视角转换。当你和孩子认识不一致的时候,站到孩子的视角上看看。
孩子:我不想去上学,我觉得每个同学都讨厌我。
妈妈:太可怕了,你怎么发现他们讨厌你的?
孩子:他们在背后说我的坏话,一边说一边看着我笑。
妈妈:那么多人说你的坏话,那真是太难受了,你打算怎么办呢?
孩子:我不知道。你说我应该怎么办?
这样沟通,孩子开始很自然的跟妈妈讨论如何应对这件事,这个时候他一定能感觉到妈妈的支持。
在成年人看来,孩子可能真的是太敏感了,可能真的没有人在嘲笑他。但这都是建立在成年人的认知基础上,而视角转换的沟通方式,需要成年人换上孩子的视角,看看孩子看到的是什么样。
孩子想吃冰淇淋,就跟他说,你真的很想吃冰淇淋,你真的感觉不到肚子痛。孩子想玩游戏,就说你真的很想玩游戏,你是真的觉得作业写不写都可以,哪怕你知道这是不对的,你也要这样做。
我们要跟孩子站在一起,那这种沟通方式有什么好处呢?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,他越是感觉到有人支持他,他就越是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怎么解决这个麻烦上。如果他感觉不到支持,他的注意力就会固着在跟别人的关系上,去考虑怎么获得支持而不是怎么去解决问题,所以跟孩子采用同一个视角,表面上是维持了一个不存在的问题,其实是在加速孩子去解决这个问题,这是孩子的助推器。你觉得是这样,那我就认同你是这样,在这个基础上看看我们怎么做更好,而不是去否认孩子的假设,说不是这样。貌似是在帮忙,其实是在无形当中跟孩子形成了对立,就算父母用九牛二虎之力说服孩子他想的不对,真的不是那样,可是孩子下次遇到相同的问题,他心里边的疑惑始终没有解决,而且他会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能跟父母讨论的,因为父母不相信他所说的。